创投观察:美元基金本土化 更名仅仅是开始!
本文编辑:金祥国际 发布时间:2024-08-07 15:02:00
近期多家美元基金品牌纷纷改名,用更加本土化的中英文名和全球基金进行切割,包括红杉中国、蓝驰创投、GGV纪源资本,都宣布在中国进行独立运营,而这样的现象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近期多家美元基金品牌纷纷改名,用更加本土化的中英文名和全球基金进行切割,包括红杉中国、蓝驰创投、GGV纪源资本,都宣布在中国进行独立运营,而这样的现象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时针回拨到20多年前,当1993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IDG、华登国际等VC机构和2004年那场由多家硅谷知名风投机构组织的中国行后,开始批量在国内设立落脚点的美元基金参与者们也肯定都没有想到,在中国市场轰轰烈烈发展了多年以后,会演变成当下“分道扬镳”的局面。
2001年,中国宣布允许国外风险投资机构在华投资之后,大量美元基金机构进入中国市场,2005年被称作是中国VC/PE行业的一个分水岭,红杉、凯雷、红点、经纬创投、KPCB、DCM等相继在中国开设新基金,雇佣本土化的团队进行业务拓展,以国内同行不易获得的海外退出渠道为优势,使其能够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国内高风险、回报潜力大的行业领域,且中国在政策上还为海外投资者们提供大量融资机会、退出渠道等。一定程度上,过去的二十年里,美元基金在连接中国经济、资本、人才、技术和商业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而美元基金过去在中国能够成为一个细分行业,原因在于美元基金在中国的经济总量、资本总量、资本的成熟度不足的时期,与人民币基金形成了“双轨制”体系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美元基金形成了相对独立循环的“募、投、管、退”闭环,专业上高度对标美国本土VC。
但当下这种局面完全被打破,情况截然不同。晨星最新报告显示,截至2023年 7 月 12 日,美国投资者参与的中国风险投资(VC)交易数量仅 153 笔,对华投资总额为 32 亿美元。无论是投资数量还是投资额,均是过去 9 年内(报告期)最低点。而最高峰时刻是 2018 年,总额高达创纪录的 485 亿美元。
美元基金当下面临的困境本质在于,其作为一个闭环生态的宏观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。纷纷选择更名背后反映出一个明显变化:留在中国市场努力完成本土化转型,形成独立的品牌体系,而更名即是去除美元标签的第一步。美元基金出现了三大发展趋势:一些基金转向了本土化、一些退出了中国市场、部分美元VC人才创建了本土化基金。
目前,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权投资市场,而硬科技、新能源时代仍然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。展望未来,尽管在经济、美国投资限制法令等因素下美元基金投资规模会持续走低,但正如黑石首席执行官苏世民曾公开表示的,“对于任何明智的全球投资机构来说,中国都是必修课,而非选修课”,美元基金们也正在寻求这突破困局的新出路。